豌豆荚在被百度屏蔽后报复性回击公开信里写:如果一个人跟你耍流氓,你跟他讲道理,有用的话就见鬼了。 程非表示不理解:"这就是商业竞争行为而已,骂人流氓的才是大XX。" 这位前百度员工入职第一天被告知的第一句话至今令他印象深刻,"在百度,一旦运行任何360产品,都会被自动监测到并被秒速终止。" 在中国,互联网公司利用自身优势相互屏蔽屡见不鲜,百度手机助手里搜不到360手机助手、虾米音乐分享不到微信、优酷链接不适用公众号,甚至在滴滴快的合并之前,快的红包无法分享到微信群里…… 然而,即便在国外,那些表面光鲜亮丽的互联网巨头,实际上也时常为了"护食",不惜黑脸相见,撕逼到底。 以下,是小编为你总结的8大墙外封杀事件:
NO.1苹果为推Safari,甘作"心机婊"
为了不让你在iPhone、iPad上用第三方浏览器,苹果费了老大劲。Chrome快速,Firefox功能强大,Opera有独特的设计理念,但这些浏览器的好处对于果粉来说,统统享受不到,因为按照苹果的App Store政策,只有使用苹果自家浏览器Safari内核制作的第三方浏览器,才能在提交应用审批的时候不被毙掉。 所以虽然iOS上第三方浏览器那么多,但大部分都是阉割版的原因。谷歌的Chrome在iOS上完全没有PC和Android那样迅速,而和后来上架的iOS版Firefox一样,浏览器自身也不支持功能强大的扩展功能。2010年就上架了的Opera Mini虽然是苹果官方第一个认可的非Safari内核浏览器,但Opera Mini自身并不支持Safari浏览器中的字体渲染和缩放功能,体验上始终比不上苹果的自家产品。 限制内核只是苹果给第三方浏览器添堵的一部分,除了只能使用Safari内核之外,iOS第三方浏览器也被迫只能使用老旧的WebKit Javascript引擎,又快又好的最新引擎?对不起,只有亲儿子Safari才享受得到。 结果就是,Opera Mini逐渐被用户抛弃;Chrome除了能让谷歌用户同步书签,没有其他特色;Firefox直到去年年底才推出了iOS版的浏览器,但失去了移动浏览器市场的黄金期,然并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