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闪电购在上海召开商家启动会,听说现场下单的商家达95%,十分意外,这不禁让响铃这货想聊聊这个潜力巨大的社区电商市场。因为这区别于线上支付+到店消费的O2O模式,也不是线上支付+物流配送的商品电商模式,而是围绕社区流量做入口,针对社区居民刚需,做高频低值的商品交易。如果说淘宝类传统电商干掉的是线下百货店和连锁店,那社区电商就在冲击着线下大超市和传统电商。但社区电商至今又还没有出现巨无霸,这些便利店和夫妻店能否借助社区电商平台成为全副武装的蚂蚁雄兵,又或永远只是散兵游勇,社区电商到底难在哪?又该如何调整姿势前行? 懒人经济下的社区电商,有人欢喜有人愁 根据银河证券的数据,2016年中国社区O2O市场规模达到3599亿元。社区电商便是其中的社区零售便利O2O模式,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工具和LBS位置技术,将线下实体门店通过移动端与社区用户实现零距离购物、支付体验的消费形态也在瓜分着这3500亿市场。而背后发展的逻辑除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年轻人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的转变以及零售行业的重构。 懒人经济催生的移动消费 首先在消费端,必须承认,我们正面对着一个懒人的世界,生活圈里的便利店对懒人们来说是个遥远的存在,即便距离自己只有800米甚至500米,他们都能把买几斤水果拆分成下楼—走过去—进店—选商品—排队付账—离开—回家等多个步骤从而拒绝下楼。所幸他们擅长使用智能手机,也养成了随时随地下单的习惯且具备更强的消费能力,愿意为服务付费。很明显原来以店为中心、到店购买的经营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的消费需求,懒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即时性、碎片化、集成式的移动消费体验。 居高不下的店面成本驱使 其次在商户端,目前社区零售的电商渗透率不足1%。门店成本却高达20%-30%,在租金和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商品和服务向消费者流动成为大趋势。商户一方面需要虚拟货架来扩充SKU,另一方面需要减少店面与人力成本,尤其是在门店位置不在那么重要的当下。社区电商模式能在线上给商家开设一个虚拟货架,形成对线下店面的补充甚至逐步取代,自然受商户欢迎。 原有便利体系,商品结构落后 再者,包括所谓“现代渠道”大卖场在内的原有便利体系,都是传统品牌巨头在垄断广告宣传和货架,也就是消费者并没有真正实现自主筛选商品,而是在零售商和品牌商一起构建的相对封闭的固定空间里挑选商品。而且传统便利店只是响应用户的即时需求,商品结构的调整相对滞后。但消费者的自主性越来越强,需求越来越个性化,比如目前火热的“网红商品”便是便利体系无法满足的,当品牌商无法继续完全掌控宣传入口和满足消费者需求,能提供丰富的单品数量的社区电商模式就凸显出自己的优势。 最后社区电商既继承了原有便利体系零散网店的便利优势,也突破了传统电商只解决横向规模化问题又实现了纵向的社区化,既突破区域限制可规模化,又扎根于区域,实现线上线下全方位互动。所以在大家都认为社区化和规模化是互联网商务的两个发展方向时,社区电商作为极富创新的商业模式就逐步被公众认识,也使得巨头和创业者争先恐后扎进去,很多平台并获得资本青睐,如京东除了上线了京东到家,也在2015年5月领投了天天果园,据说这次C轮融资到达7000万美元规模。同年12月,九阳股份宣布出资3000万美元增资本来控股。还有由阿里上市后第一批离职创业的高管王永森和邬强强等在2014年12月创立的闪电购,2015年10月闪电购获得由H capital、顺为基金领投,经纬中国、阿里创始人吴泳铭的元璟资本跟投数千万美金B轮融资。还有宅家里、云厨电商、楼口、即买送、1号店的小区雷购等等。但另一面也有很多平台“死在了路上”,或关闭服务或艰难转型,如曾获得1亿元天使投资一炮而红的叮咚小区,背靠拉卡拉社区电商身边小店、红极一时的社区001、甚至顺丰嘿客等等。我们唏嘘之时不禁要问,是什么造成了如此冰火两重天的不同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