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德实业 于 2016-10-26 23:42 编辑
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格局是什么? 微信生态的赚钱逻辑是什么? 微信生态的新创业机会是什么? 阿里巴巴副总裁,曾任淘宝商户平台事业部总经理,花名“一灯”,江湖人称"灯爷“,首次在趋势学院上分享了对这些问题理解思考。
大家好,我真名叫喻策,但很多人都叫我”一灯“。我曾经在阿里工作了将近十年,出来之后这个名号要改也改不了了,每个人见到我还是会叫我一灯或者是灯爷。我在2013年离开阿里,出来以后,一开始是做投资,然后被几个合伙人忽悠,成立了偶尔科技。我从来不在外面分享,被王玥反复劝说,今天给大家讲讲我对新媒体的一些思考。
媒体在改变,受众迁移到了微信
2016年,数字媒体占用每个人一天的3小时5分钟,传统电视占用2小时-40分钟,广播占用11分钟,报纸占用10分钟,杂志占用7分钟。从数据分析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看报纸或者看杂志的人。大家都拿出手机看今日头条、看微信有哪些信息、看微信朋友圈有哪些动态、看微博有哪些八卦新闻。
当前的现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和时间。对互联网来说,花的就是人和时间,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花出,把人和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变现。这是一个正常的、完美的商业模式。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发现,当传统媒体总和都没有互联网媒体数据大的时候,还有什么办法是不依赖数字媒体活着的呢?还有什么理由不让现有的商业模式转到互联网行业? 媒体创业就是计算成本(流量购买、分发),然后商业变现是多少,商业变现的利润减去成本,构成了商业模式。2014、2015年,通过2VC的模式打破了这种模式。到了2015年6月,独角兽都是100亿美金体量发展,但今年还有多少独角兽存活着?还有多少独角兽以现在的公司去上市?如果不能上市,所有的VC又怎么办?所以不管是互联网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赚钱。
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时间都花哪了?
腾讯的移动互联网的占比约55%。微信占所有市场的35%,也就是说:人用手机的1/3的时间都在看微信。QQ占10%。QQ被微信超越几乎是1年以内的事情,当时腾讯内部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 阿里巴巴移动互联网的占比10%,其中最大的是UC流览器,但浏览器其实已经逐步退出主流了,第二的才是手淘,也就是说淘宝用了2%的移动端的流量,做了移动端盈利的30%到50%。为什么?是因为它信用平台的底层基础,造就了整个平台盈利的利润,远远超过一个搜索平台。但是这需要承担极大的压力。为什么?因为在流量不断流失的情况下,想要保持这样一个高毛利的地位,是非常难的。这就是为什么阿里一定要去做搜索平台,甚至这次改版支付宝下面都是聊天记录, 虽然90%的人基本不会在支付宝上聊天。但它也要做这样的努力。但这种努力改变不了整个局面,除非他像腾讯一样的再开发一个类似于微信的产品。 百度,通过收购了那么多公司,移动互联网的占比才6%多。最可怜的叫“All others”,就是那些拿了几千万、上亿的投资、拿了各种各样的钱在烧的,拿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去跟投资人讲的,在延续自己生命的那些app,加起来只有29%。
微信生态的赚钱逻辑
对于商业模式来说,不管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新媒体,最关键的是粉丝和流量。在微信的公众号上,在微信的生态圈里,粉丝就是渠道,粉丝就是流量。你怎么吸引最好、最多的粉丝,在此之后,你要思考如何用商业模式把它们变现。
我刚才讲到的是我们最通用、最简单的模式,就是我拿一块钱买个产品,一年能赚2块钱;对我而言就没有什么动力再去想,还有什么好产品。但是这样的场景能持久吗?要想持久,两三年内,你应该先赚钱,然后再研发做更好的产品。在这个想赚钱的过程当中,意味着我们会着重关注三个地方:
第一个是粉丝的获取成本。获取成本有三种简单的方法:草根号1块到2块,女号更贵,男号便宜,在这块你能买到的粉丝质量是怎么样的,特别考验你的能力。
第二个是从其他的渠道偷粉,一般的成本大概会是在3到5块,高手会控制在2块。
第三个是工具涨粉或者是渠道涨粉,有一些线上的工具(比如说相册),或者组织线下活动。但是我们只能看着他把这种事情做起来。这些东西从商业模式上可以归结为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是粉丝的获取。开拓其他平台可以助力获取粉丝。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问题:如何运营和扩张公众号,如何做病毒式传播。
回到商业本质,就要求我们把获取粉丝的成本摊销到最低的价格里。 怎么赚钱呢?一共分三块:广告;电商;网红/I P。
这个是对纯公众号业务的商业模式,或者是跟传统行业结合。广告有三种:
第一, 很多公众号上的文章看到最后是广告,点进去就相当于是帮他赚了2块钱。
第二, 微信上是有个菜单栏,这个是广点通的投放,是广点通的收入,而且可以变形,可以是动态的,可以置入。广告主有两种:一种是品牌广告,第二种是非品牌广告。一条广告1万个粉,一天就能够收到300到500,那么他一年能挣10万。这是最简单粗暴的赚钱方式。
第三, 如果在订阅号上面做电商推广,成本巨高无比。因为做电商面对的是长久的客户,他的毛利没那么高。所以,无论是在淘宝上做广告,还是在公众号上做广告,都是吃不消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要做客户留存率、复购次数。利润率乘上留存率乘上复购次数,这样才是你的盈利。如果不这样,你的成本巨高无比。所以微信上所做的都是暴利商品。他没有30~50%的毛利是不敢在微信上做的。所以为什么淘宝上那些20~30%毛利的商品没有进到微信上面去就是这个原因。
中国人的特点是他能够找到最强的利润点。你们每个人有一个号,网红也有号、做电商的也有一个号、甚至有无数个号。我做电商就相当于我把那些人请进来,我把他们当成和我息息相关的一分子去聊天、去协调、去沟通。我们在手机上看淘宝有一个感受就是流量巨贵。看三个商品流量没了,再看三个商品流量更没了,如果一个女生要买一件中意的商品,那么这个月的电话费就超支了。PC端就不一样了,他的流量很大,就像是一个沃尔玛这样的超市。但是沃尔玛会开到你家客厅吗?不会。所以就直接圈一块地,命名为沃尔玛,里边容纳上万种商品,全部采用货架式的被动销售方式。 但是,微商不同,他就像一个客厅,他会把几个客厅弄得很舒适,把你们都变成朋友,朋友一起聊一聊商品:这个商品很好用,你买一个吧;那个上面很好用,你买一个吧。所以,在整个公众号赚钱当中,你不是单兵作战,而是联合作战的状态。而做微商的逻辑顺序是从底层往上的。不管原来是做app或者做直营店或者做线下销售或者做渠道,形同于建造一个房子。但现在,在一个山上建一个房子,并不是要把山铲平了建房子。虽然我们都是竞争对手,但可以用对方的软件来做、用腾讯的软件来做。
新的时代:微信应用号(小程序)
我们自己做投资(偶尔科技)一定要秉承最核心的商业目的来做,就是赚钱。短期必须符合赚钱的逻辑,中长期符合赚更多钱的逻辑。
所以,当微信的应用号出来之后,我只需要做一套体系,在iOS和安卓上都能适用,而且流量也都来了。而后,那些人就会把外面的APP停止运转,进入这个体系。此时,生态就完全出现了变化。可能那些应用市场就都会倒闭,那些小APP都会垮掉。所以,现在很多的APP都在微信里面做服务号,就像闪修侠一样。前天有人跟我说要修手机,他就说不用APP了,在服务号里面就可以下单。到时候,微信应用号一上肯定会引爆这个行业。现在微信在海外还不强,相信Facebook也在做一样的事。等有一天这种深度的垂直应用真的到来的时候,可能就是那几个大平台的大一统时代到来了。
本文授权转载至 王玥 公众号:玥堂主
对此你有何评价?欢迎回帖和大家一起评论 ---------------------------------------------- 米多的使命:再小的品牌,都有自己的大数据引擎。米多大数据引擎,帮助传统品牌企业实现物联网时代的“四个现代化”,即企业平台化、品牌人格化、产品个性化、员工创客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