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采访是在2015年9月,医联刚刚宣布获得B轮融资,那时候医联的定位是“医生社交”,电话那头的王仕锐谈起国外类似的公司时滔滔不绝,给人的印象是“专业”;第二次采访是2016年3月,医联对外转型,从“医生社交”的定位开始转向“服务医生的一切”,更多的了解他之后,发现他是个“有趣”的人,这是第三次采访。
我们约见的是8月中旬的一个周六中午,他的精神状态不太好,前一天晚上开了管理层会议,喝了太多酒,“一上午就吐了8次,现在还有点晕”,他形容自己现在的状态有点狼狈,不过这是创业者最真实的一面。“昨天我们和医联所有骨干一起开了庆功会,我们现在的盈利模式已经小范围跑通,每个月的营收都在翻倍!”看的出来,已经有些虚脱的王仕锐还是很激动。
王仕锐,公司里的人习惯叫他老王,其实他才30岁不到,2016年2月还入选了福布斯亚洲版“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
2014年6月刚创业的时候,王仕锐身上的标签是“刚毕业”“摇滚青年”“帅”,这几个词放在一起就成了大多数人眼中的“不靠谱”。“不过幸运的是,总能遇到愿意信任我的人”,王仕锐说。
医生社交
说到医联,被打的最深刻的标签还是“医生社交”。很多人问过王仕锐为什么选择从医生社交切入,他的回答都是,“因为我们有优势啊”。王仕锐口中的优势其实来自于他大学时期的一个创业项目——抹茶美妆,一款做化妆品App的女性社区,现在已经获得B轮融资。
2012年,App在国内刚刚兴起,在学校待的有些无聊的王仕锐决定“找点事做”,于是在2013年的时候,和从人人网出来的黄毅一起筹备建立了抹茶美妆。后来因为要去哈佛做访问学者的关系,才从上一家公司离开。不过,这段短暂而珍贵的创业经历让王仕锐对互联网有了感觉,也让他熟悉了做互联网社区的打法。
当然,从医生社交进入医疗行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王仕锐眼中,医生社交可能是最快速完成“登顶”的方式,这里的山顶指的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最理想的状态。
这之后的一年,“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概念大热,医联也算走的顺风顺水。2015年2月获得PreAngle和联创策源的300万元融资,2015年8月获得腾讯和云锋基金合投的4000万美元融资。
扩张,扩张,扩张!
拿了钱的医联经历过长达半年的盲目扩张时期,谈及这一点,王仕锐毫不避讳。“我们那个时候在和杏仁比拼人数和医生数,整个行业都非常浮躁”。杏仁医生的定位和医联略有不同,主要打的是“医生工具”的标签,但相似的是,他们都有着数百人的地面团队,注册医生数量也先后达到了40万。
“最夸张的一段时间,我们用将近6个月的时间,从200人扩招到500人,平均每个月招进来50个人。”要知道,王仕锐是从5个人里面挑一个招进公司,而每个被王仕锐面试的人是HR部门从众多应聘者中“五挑一”选出来的,可见整个公司的面试量有多大,“那时候招聘节奏快到内部管理都无暇顾及”。
为什么要这么“拼”?除了拿到钱了以外,王仕锐觉得市场环境也有一定影响。当时市场上主打医生端的公司动辄宣称自己平台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医生,大家好像在做军备竞赛,没有医生用户,就预示着失败。
医联和杏仁可能是最先认识到医生需要线下“强关系”去获取和维护的公司。“我们都聊的是对医生的掌控力和深度运营,App只是最浅显和医生交流的方式,这时候线下团队的数量就变得十分重要”,“人数不够就很难解释,别人会觉得我们兵力不足”。王仕锐的做法是大力扩充线下团队,不过,那半年医联线下团队的人员数量一直保持在竞争对手的七成左右。“其实码人就是一种威慑。那时候我们公司根本没人带过这么多人的线下团队,最多就带过几十人的线下,都是硬逼出来的。”
“后来当一些问题被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发觉可能跑偏了。”王仕锐指的是行业观察者也是医库创始人Dr.2在2015年底曝出医联数据造假的事。“那个时候医联被黑的很厉害,确实也是我们最脆弱的时候”。
仅在“定线下团队KPI”这一件事上就能看出来,此前医联想的过于简单了。“比如我们想要达成成交量,就直接把它定成KPI”,要知道,医联招募的地面团队大多是有6-7年线下工作经验的人,他们非常聪明,但没有远见,急功近利的做法直接造成了很多“虚假成交量”。
后来王仕锐冷静下来,“医疗行业做的不是快消品,不是标准品,不是通过补贴就能建立起行业壁垒”,王仕锐和医联的FA华兴一起,把医联的组织架构全部重新梳理了一遍,重新打造医生经纪人团队,确定了“先把小模型做出来再扩张”的策略。
那一段时间的疯狂让王仕锐心有余悸,“其实我们在B轮之后又做了一轮,账上并不缺钱,但是我还是觉得有必要在现在行业环境不太好的时候让团队‘减减肥’”。
运气好
王仕锐觉得,“不要把很多结果,归结到某一个人,很多时候就是运气好”。
很多人都好奇医联为什么能同时得到红杉、腾讯、阿里的认可,“其实特别简单,我们和投资人一直保持了紧密的联系,等我们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就来了。我们和投资方从来没有做过‘对赌’,因为我们一直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现在他们有的已经是我们紧密合作的伙伴了”,至于具体合作的内容,王仕锐卖了个关子,“两个月以后大家就知道了”。
“运气好”更多体现在创始团队身上。王仕锐笑称,“我的好几位合伙人都是‘网恋’出来的”。当时从网易杭州研究院出来的游由已经开了自己的两家公司,小有成绩,而王仕锐那时候还是长头发的摇滚青年,医联也还只是一家刚刚起步的小公司。王仕锐找到游由,说服他加入医联,两年后,游由已经成为医联最坚实的合伙人,负责公司一线的运营。“当时我们在北京立方庭租了一层,所有合伙人都睡在一起,我们就这样一起睡了八个月,所以我们之间非常熟悉。”
王仕锐对于用人有一个核心的诉求,“必须是我欣赏的人”,找到这样的人以后,“我会用一切方法去满足他的诉求”。就拿最近媒体曝光量较大的“极限会诊”来说,这其实是医联副总裁杨洋推动的项目。
杨洋原本是陌陌的市场部负责人,到医联以后觉得“很爽”,因为以前很多没法实现的想法都可以去试验。“杨洋的父亲是八一制片厂的,他也一直都有拍视频节目的情怀,所以提了‘极限会诊’的想法,从我的角度看,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帮到公司,那么就值得做。”
王仕锐觉得,一年12期的大型节目‘极限会诊’对医联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品牌效应,可以带动医生和大众对于医联的认知度。‘极限会诊’的项目团队也定下了目标,要让医联的搜索量在节目播出后翻一番,“他们确实做到了”。
第三年,还在路上
医联创业已经是第三年了,互联网医疗的市场也由原本的火热变得更为理性。现在整个市场最焦虑的可能就是怎么做出营收。王仕锐带着团队开了11条做营收的业务线,“其中医生社区有三条线”,所有以前睡过通铺的合伙人各自独当一面。“我们还研究了最容易变现的三种方式:开药、开刀、开会”。
具体来说,医联更加关注重症诊疗,通过针对医生的“医联App”、针对医生经纪人的“医联通App”和针对医院的“医联云”连接起医生、患者、医院/诊所和药企/厂商。这对医联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好在,半年多的布局逐渐有了成效,“我们希望到年底能够做到盈亏平衡”。
撕掉“医生社区”标签,成为“中国最大的实名医生平台”,医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